一、IPC概況 印制電路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的。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美國印制板的生產進一步發展。 1957年9月,六家印制板企業建立了“印制電路協會”,英文為Institute of Printed Circuits,簡稱IPC。后來由于成員增加,涉及范圍擴大,因而于1977年改名為The Institute for Interconnecting and Packaging Electronic Circuits,即“電子電路互連與封裝協會”。1998年,再次改名Association Connecting Electronics Industries(電子互聯行業協會),但簡稱一直不變。至2000年5月,IPC已有2643個會員,會員中有印制板制造和電子制造服務(EMS)商(約36%) 、材料和設備供應商(約25%)、電子產品制造商(即OEM)(約32%),還有政府機構、學校和研究機構等。其中北美(美國和加拿大)占79%,亞洲12%,歐洲8%,其他各地1%。 IPC的宗旨是為印制板及電子組裝件行業及其用戶與供應商服務。IPC的活動主要有:市場研究與統計、標準與規范、技術討論會、講習班、資格培訓與發證、印制電路展覽會等。其中以制訂印制電路板制造及其組裝方面的標準規范尤為突出。 二、IPC標準規范 長期來,IPC致力于標準規范的制訂,對世界電子電路行業有重大影響。 1958年,IPC出版了一本名叫《怎樣設計印制電路并制訂規范》的規范性小冊子。 1960年,IPC第一本有編號的正式標準IPC-D-300《單雙面印制板的尺寸與公差》出版。至1984年修訂為G版。 1964年,IPC-A-600《印制板驗收條件》出版。后來多次修訂,至1999年為F版。 1966年,發布了IPC-ML-950《多層印制板性能規范》及IPC-TC-500《鍍覆孔規范》。 1977年,制訂出IPC-D-320《單雙面印制板成品規范》。 1986年,經過重大修訂后,IPC-ML-95OC及 IPC-SD-320B同時出版,規范的名稱分別改為《剛性多層印制板性能規范》及《剛性單面和雙面印制板性能規范》。 1987年,出版IPC-D-319《剛性單面和雙面印制板設計標準》和IPC-D-949《剛性多層印制板設計標準》。1991年,這兩個標準合并成為一份新的IPC-D-275《剛性印制板及剛性印制板組裝件設計標準》。 1992年,IPC-ML-950C及IPC-SD-320B兩個規范合并成為一份新的IPC-RB-276《剛性印制板的鑒定與性能規范》。 1996年,IPC-RB-276改編為IPC-6011《印制板通用性能規范》及IPC-6012A《剛性印制板的鑒定與性能規范》。 1998年,IPC-D-275改編為IPC-2221《印制板設計通用標準》及IPC-2222《剛性有機印制板設計分標準》。 1999年,IPC-6012改版為IPC-6012A。 IPC有關剛性印制板及其組裝方面的標準規范變化歷程見“IPC標準一覽表”。 IPC標準的編號方式為IPC加主題詞字母再加兩位或三位數字編號,例如,IPC-D-275,其中D代表Design(設計),編號為275;IPC-ML-950,其中ML代表Multilayer(多層),編號為950。 自1995年起,IPC標準開始采用新的編號方式,在代號IPC之后取消了主題詞字母,直接以四位數字編號,而數字按標準系列編排。至現在IPC已形成幾個新的標準系列,其中主要有: IPC-2220 設計系列 IPC-4100材料系列 IPC-6010 印制板性能系列 IPC-2221 通用標準 IPC-4101剛性基材 IPC-6011 印制板總規范 IPC-2222 剛性印制板 IP-4101HDI及微導通孔用 IPC-6012剛性印制板 IPC-2223 撓性印制板 IPC-4110纖維紙 IPC-6013 撓性印制板 IPC-2224 PC卡 IPC-4130玻璃非織布 IPC-6015MCM-L IPC-6016 HDI印制板 IPC-6018微波印制板 |